“猕”漫丝路(二):十年育果!创新助力 所向披“猕”

2024/11/29 9:56:34 发布者:Hetao 来源:德阳市广播电视台 浏览次数:5992

一百多年前,猕猴桃从中国传入新西兰,最终成为闻名全球的“奇异果”,而在拥有丰富种质资源的中国,猕猴桃却成为了“海归”。如何让这种品质鲜嫩、营养丰富的水果走向广阔市场,进入更多人的“果盘子”?我们继续来关注系列报道《“猕”漫丝路》第二集。


【现场同期】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猕猴桃试验站特聘专家、高级农艺师 高昊昱:

现在大家看到的“华金3号”这个品种是最真实的样子,它是没有打过任何的农药,没有打过杀虫剂、杀菌剂,没有打过膨大剂,没有打过营养液,所以在这种情况下,你们大家看,有很多果子都能长到一百五六十克,一百七八十克……

红肉猕猴桃上市后的半个月左右,在四川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绵竹科研育种基地,黄肉猕猴桃新品种“华金3号”的新品推介会正在进行。由中国-新西兰猕猴桃“一带一路”联合实验室的专家历经20余年、通过4代优良性状基因杂交组合培育黄肉猕猴桃新品种,吸引了来自陕西、贵州、重庆、湖北等地的猕猴桃种植户,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猕猴桃试验站特聘专家高昊昱则当起了“推广人”。 

【现场同期】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猕猴桃试验站特聘专家、高级农艺师 高昊昱:

我发现了这个品种是适合我们农户去种植的,然后产量特别高的一个品种,而且它的种植风险特别小,尤其是在抗病性方面,对农户来讲很容易种植,抗溃疡病、抗软腐病是一个非常非常优秀的品种。

对中国人来说,猕猴桃是一种年轻而又古老的水果。说它年轻,是因为猕猴桃驯化至今,也不过一百多年的时间。而猕猴桃作为庭院绿化植物的历史倒是长得多,在唐代诗人岑参的诗中,就有“中庭井栏上,一架猕猴桃”这样的诗句,这是猕猴桃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典籍之中。早在先秦时代的《诗经》中,还有“隰有苌楚,猗傩其华”的记载,这个“苌楚”就是2000多年前古人对猕猴桃的称呼。但是猕猴桃培育却很难,传统的杂交育种手段在它身上几乎没什么用。

在位于成都科学城的中国-新西兰猕猴桃“一带一路”联合实验室,科研团队正围绕新型猕猴桃品种培育进行攻关。一颗颗成熟的猕猴桃或被切片,或被削去表皮,等待各种检测。 

【同期声】四川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猕猴桃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刘鑫:

我们现在做的就是选育新的品种,选育颜色比较好看的,然后干物质比较高的、糖度比较高的。 

在这座近2000平方米的联合实验室,布局了资源育种、栽培生理、生物技术、基因工程、生物防控、食品安全、分析测试七大功能研发区,不同的功能区都有一个共同点:配备着最先进的科研仪器设备,科研条件达世界一流水平。也就是在这里,科研人员成功突破了猕猴桃亲本创制、标准化栽培、溃疡病防控等40多项关键核心技术,育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10个。同时,猕猴桃抗溃疡病育种技术研究也是联合实验室的核心任务之一。 

【同期声】四川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猕猴桃研究所所长、中国-新西兰猕猴桃“一带一路”联合实验室中方主任 庄启国:

溃疡病现在是成为我们猕猴桃产业的一个绕不开的问题,解决溃疡病的最终、长久的解决方法其实就是抗性育种,这是我们院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工作。 

【同期声】新西兰皇家植物与食品研究院植物病理研究团队负责人 乔尔·范内斯特:

多年来,我一直与庄(启国)博士一起,我们一直在研究猕猴桃病害的不同方面,主要是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菌(PSA),我们的共同目标是以可持续、且有效益的方式种植猕猴桃。

【现场同期声】

49.45、46.86、40.82、62.29……(渐弱) 

试验和实践相结合,是中国-新西兰猕猴桃“一带一路”联合实验室在培育新型猕猴桃品种中一以贯之的重要原则,位于德阳什邡市猕猴桃科研基地的试验田成为了最佳的“试验场”。科研团队密切关注着每一株猕猴桃树的生长状态,不仅根据实际生长情况适时调整管理策略,还依据检测所得的数据和分析结果,精心规划种植方案。 

【同期声】四川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猕猴桃研究所研究员 王丽华:

我们这儿猕猴桃育种的话,主要是三个方法,一个是实生选育,一个是杂交选育,然后还有一个就是分子辅助育种。然后杂交选育的话,一般要经过3到5代的时间,才能选育出一个好品种,大概要经历15到20年的时间才能选出来。

经过长期的科研试验,近年来,四川自主培育的多个红肉、黄肉猕猴桃品种均通过了严格审定,在全国15个省、市推广示范,种植面积占全国总面积36%以上,其中四川种植面积55万亩,超过70%。2024年,四川新推广种植红肉猕猴桃4000余亩,预期产值近亿元。

【同期声】四川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猕猴桃研究所副所长 杜奎:

我们自主培育的红肉、黄肉(猕猴桃)新品种,在新西兰、智利、澳大利亚等14个国家进行种植推广,种植面积超过5.3万亩,近三年出口额超过370万元。

 【同期声】四川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猕猴桃研究所所长、中国-新西兰猕猴桃“一带一路”联合实验室中方主任 庄启国:

我们猕猴桃从1980年开始研究,四十年、三代人坚持不懈进行猕猴桃育种,不断评种,在原生基础上进行迭代升级,我们未来就是要培养出好吃、好看、耐放、即食而且抗逆性强、产量高的品种,来满足市场的需求,毕竟市场、消费者的体验和需求是我们育种的最终目标。

 

在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倡议的指引下,猕猴桃这一承载着古老历史与现代科技交织魅力的小果子,正沿着丝绸之路焕发出新的生机。从科研基地到田间地头,从中国内陆到世界各国,每一步都彰显着科技无国界、合作共发展的力量,中国-新西兰猕猴桃“一带一路”联合实验室正成为连接各国友谊与合作的甜蜜纽带。

浏览记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