什邡:“黄金叶”里的“新农景”
什邡与古巴同处北纬30度,这片区域气候温和,日照充足,雨量充沛,非常适合烟叶生长。早在400年前,这里种出的烟叶就是上乘佳品。如今,该村充分挖掘这一传统农作物优势,并辅以现代技术、设施保驾护航,一跃成为了中国最优的茄烟种植基地。
在师古镇大泉坑村的烟田里,雪茄种植大户王亮正带着一群工人移栽烟苗,他要赶在这一周内,种完这批湿烟。
【同期声】雪茄种植大户 王亮:
种烟也要分季节,这个季节种这个烟它的效果,包括以后的产量、质量就要好些。
五年前,王亮开始试水种植茄烟,受益于政策及市场利好,茄烟种植面积不断扩大。今年他的茄烟种植面积达200亩。
【同期声】雪茄种植大户 王亮:
党委政府各项政策都在大力支持,所以种烟我还是比较有信心,两百亩田可能接近50万的纯收入。
村民汪明芳在他的烟田务工,每年除了流转土地有稳定收入,收割烟叶还能收获一份可观的收入。
【同期声】村民 汪明芳:
可以挣100元钱一天,天气热的话就100多,老板就要给得高点。
什邡地处北纬30度,土壤肥力较高,矿物质营养元素丰富,种植烟叶已有400年历史,为了不断扩大茄烟产业,近年来,村里成立了专业合作社、劳务公司,并联合相关企业、机构探索新品种、新的种植模式。去年又建起了580座标准化的晾晒棚。
【同期声】什邡市师古镇大泉坑村党委书记 刘祥青:
种植雪茄就1700多亩,基本上(每亩)保个六七千斤。老百姓的(晾晒棚)太简易了,它晒出来之后就不像专业的晾晒棚里面比较均匀。品质色泽提高之后,去烟公司评的等级肯定就要提升,等级高价钱就高。
【同期声】雪茄种植大户 王亮:
今年是免费提供给种植大户和烟农,这个大大方便了烟农和种植户的晾晒问题。
得益于逐年扩大种植面积,加之全方位的技术和设施护航,这两年大泉坑村又相继落户建成了“长城毛式嘉园”等产业延伸载体,为拓展茄烟新业态和附加值创造了新空间。
【同期声】什邡市师古镇大泉坑村党委书记 刘祥青:
政府和公司共同一起准备在我们村上搞个300亩的雪茄茄衣烟叶轮作(田块),现目前第一期80亩已初具规模。效果好肯定以后以点带面,尽量争取在整个村乃至整个师古或者什邡大量推广。